参照这篇文章

Java部分

数据类型

基本数据和引用数据

基本有8种按占用内存分别为,byte(1),boolean(1),short(2),char(2),int(4),float(4),long(8),double(8)

type

访问权限

private

反射应用场景

  • 框架(spring通过xml装载bean)
  • jdbc
  • BeanUtils.copyPropeties

OSI模型

OSI

三次握手

一句话:确保双方的一个收发数据的能力

A发给B,B收到了,B知道了自己的的收数据能力和A的发数据能力是可以的

B发给A,A收到了,A知道了B的发数据与自己的收数据能力

而此时B还不知道自己的发件和A的收件能力,所以A还会给B再发送一次

总之就是AB都需要确保四点,我的发送,我的接收,他的发送,他的接收

为什么是4次挥手

3次只是表明我同意你关闭连接了,但还不确定是否还有剩余的数据需要发送

说说ArrayList的扩容

ArrayList底层由数组实现,默认容量10,初始为一个空数组,在添加元素的时候才会为其扩容,即扩为10。如果容量不够,则会触发grow()进行扩容,grow是扩容的核心方法,将新容量扩为之前的1.5倍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private void grow(int minCapacity) {
// oldCapacity为旧容量,newCapacity为新容量
int oldCapacity = elementData.length;
//将oldCapacity 右移一位,其效果相当于oldCapacity /2,
//我们知道位运算的速度远远快于整除运算,整句运算式的结果就是将新容量更新为旧容量的1.5倍,
int newCapacity = oldCapacity + (oldCapacity >> 1);
//然后检查新容量是否大于最小需要容量,若还是小于最小需要容量,那么就把最小需要容量当作数组的新容量,
if (newCapacity - minCapacity < 0)
newCapacity = minCapacity;
// 如果新容量大于 MAX_ARRAY_SIZE,进入(执行) `hugeCapacity()` 方法来比较 minCapacity 和 MAX_ARRAY_SIZE,
//如果minCapacity大于最大容量,则新容量则为`Integer.MAX_VALUE`,否则,新容量大小则为 MAX_ARRAY_SIZE 即为 `Integer.MAX_VALUE - 8`。
if (newCapacity - MAX_ARRAY_SIZE > 0)
newCapacity = hugeCapacity(minCapacity);
// minCapacity is usually close to size, so this is a win:
elementData = Arrays.copyOf(elementData, newCapacity);
}

说说CopyOnWriteArrayList

不在上面直接修改,而是创建一个副本进行修改,这种机制保证了读取不会受到写的干扰

适合于高并发读,读不会上锁

缺点:

  1. 写操作消耗内存,原数组内容比较多的情况下会young gc或者full gc
  2. 不能实时读,能做到最终一致性,不能满足实时一致性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public boolean add(E e) {
final ReentrantLock lock = this.lock;
lock.lock();
try {
Object[] elements = getArray();
int len = elements.length;
Object[] newElements = Arrays.copyOf(elements, len + 1);
newElements[len] = e;
setArray(newElements);
return true;
} finally {
lock.unlock();
}
}

什么是集合快速失败“fail-fast”?

多线程操作,在用增强for循环,其实就是集合的迭代器遍历时,如果同时进行遍历修改,就会抛出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异常

原因:ArrayList的父类AbstarctList中有一个modCount变量,每次对集合进行修改时都会modCount++。ArrayList的Iterator中有一个expectedModCount变量,该变量会初始化和modCount相等,每当迭代器使用hashNext()/next()遍历下一个元素之前,都会检测modCount的值和expectedmodCount的值是否相等,如果集合进行增删操作,modCount变量就会改变,就会造成expectedModCount!=modCount,此时就会抛出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异常

解决方式

  • 使用普通for循环
  • 使用Java8的stream流
  • 使用CopyOnWriteArrayList(在copy的数据上修改不会影响原数据)

ArrayList 和 LinkedList 的区别?

  • 数据结构不同。A是动态数组数据结构进行实现,L是双向链表的方式实现
  • 查询插入效率不同。A的查询效率高,插入删除低,L次之
  • 占用内存不同。L更占内存,除了存数据还存向前向后的引用

HashMap为什么是线程不安全的

JDK1.7:死循环、数据丢失
JDK1.8:数据覆盖。插入之前时间片耗尽,另一个插入,则可能造成数据覆盖。

JDK1.7 中,由于多线程对HashMap进行扩容,调用了HashMap#transfer(),具体原因:某个线程执行过程中,被挂起,其他线程已经完成数据迁移,等CPU资源释放后被挂起的线程重新执行之前的逻辑,数据已经被改变,造成死循环、数据丢失。
JDK1.8 中,由于多线程对HashMap进行put操作,调用了HashMap#putVal(),具体原因:假设两个线程A、B都在进行put操作,并且hash函数计算出的插入下标是相同的,当线程A执行完第六行代码后由于时间片耗尽导致被挂起,而线程B得到时间片后在该下标处插入了元素,完成了正常的插入,然后线程A获得时间片,由于之前已经进行了hash碰撞的判断,所有此时不会再进行判断,而是直接进行插入,这就导致了线程B插入的数据被线程A覆盖了,从而线程不安全。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/*
扩容操作,重新定位每个桶的下标,并采用头插法将元素迁移到新数组中。
头插法会将链表的顺序翻转,这也是形成死循环的关键点.
*/
void transfer(Entry[] newTable, boolean rehash) {
int newCapacity = newTable.length;
for (Entry<K,V> e : table) {
while(null != e) {
Entry<K,V> next = e.next;
if (rehash) {
e.hash = null == e.key ? 0 : hash(e.key);
}
int i = indexFor(e.hash, newCapacity);
e.next = newTable[i];
newTable[i] = e;
e = next;
}
}
}

为什么会造成死循环原因见这篇文章

名词解释

哈希冲突:当key的hash值对数组大小取模后,如果值相同,那么就是哈希冲突,会形成一条entry链

加载因子:为了减少哈希冲突,官方设定了一个值为0.75,当键值对达到总容量的75%时,则进行扩容。可以空间换时间,将加载因子手动调低。调低会频繁扩容

如何保证是2的幂次方

tableSizeFor方法,可以保证返回的值为大于=n的2的幂次方的数

1
2
3
4
5
6
7
8
9
static final int tableSizeFor(int cap) {
int n = cap - 1;
n |= n >>> 1;
n |= n >>> 2;
n |= n >>> 4;
n |= n >>> 8;
n |= n >>> 16;
return (n < 0) ? 1 : (n >= 1 << 30) ? 1 << 30 : n + 1;
}

为什么扩容是2倍,不是3倍?或者为什么要保证是2的幂次方?

  • 减少元素位置的移动
  • 使元素分配更加均匀,减少哈希碰撞

HashMap的put过程

首先计算key的hash值,hash = key.hashCode() ^ key.hashCode() >>> 16,高位补0。

计算下标为index = (table.length - 1) & hash

put

根据下标确认元素位置,判断该位置是否为空,如果没有则存入元素,如果有根据不同版本进行处理
1.7头插链表。
1.8判断Node,决定红黑树还是链表。1.8先插入在判断是否需要扩容

相关源码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36
37
38
39
40
41
42
43
44
45
46
47
48
49
50
51
52
53
54
55
56
57
58
59
60
61
62
63
64
65
66
67
68
69
70
71
72
73
74
75
76
77
78
79
80
81
82
83
84
85
86
87
public V put(K key, V value) {
return putVal(hash(key), key, value, false, true);
}

static final int hash(Object key) {
int h;
return (key == null) ? 0 : (h = key.hashCode()) ^ (h >>> 16);
}

//实现Map.put和相关方法
final V putVal(int hash, K key, V value, boolean onlyIfAbsent,
boolean evict) {
Node<K,V>[] tab; Node<K,V> p; int n, i;
// 步骤①:tab为空则创建
// table未初始化或者长度为0,进行扩容
if ((tab = table) == null || (n = tab.length) == 0)
n = (tab = resize()).length;
// 步骤②:计算index,并对null做处理
// (n - 1) & hash 确定元素存放在哪个桶中,桶为空,新生成结点放入桶中(此时,这个结点是放在数组中)
if ((p = tab[i = (n - 1) & hash]) == null)
tab[i] = newNode(hash, key, value, null);
// 桶中已经存在元素
else {
Node<K,V> e; K k;
// 步骤③:节点key存在,直接覆盖value
// 比较桶中第一个元素(数组中的结点)的hash值相等,key相等
if (p.hash == hash &&
((k = p.key) == key || (key != null && key.equals(k))))
// 将第一个元素赋值给e,用e来记录
e = p;
// 步骤④:判断该链为红黑树
// hash值不相等,即key不相等;为红黑树结点
// 如果当前元素类型为TreeNode,表示为红黑树,putTreeVal返回待存放的node, e可能为null
else if (p instanceof TreeNode)
// 放入树中
e = ((TreeNode<K,V>)p).putTreeVal(this, tab, hash, key, value);
// 步骤⑤:该链为链表
// 为链表结点
else {
// 在链表最末插入结点
for (int binCount = 0; ; ++binCount) {
// 到达链表的尾部

//判断该链表尾部指针是不是空的
if ((e = p.next) == null) {
// 在尾部插入新结点
p.next = newNode(hash, key, value, null);
//判断链表的长度是否达到转化红黑树的临界值,临界值为8
if (binCount >= TREEIFY_THRESHOLD - 1) // -1 for 1st
//链表结构转树形结构
treeifyBin(tab, hash);
// 跳出循环
break;
}
// 判断链表中结点的key值与插入的元素的key值是否相等
if (e.hash == hash &&
((k = e.key) == key || (key != null && key.equals(k))))
// 相等,跳出循环
break;
// 用于遍历桶中的链表,与前面的e = p.next组合,可以遍历链表
p = e;
}
}
//判断当前的key已经存在的情况下,再来一个相同的hash值、key值时,返回新来的value这个值
if (e != null) {
// 记录e的value
V oldValue = e.value;
// onlyIfAbsent为false或者旧值为null
if (!onlyIfAbsent || oldValue == null)
//用新值替换旧值
e.value = value;
// 访问后回调
afterNodeAccess(e);
// 返回旧值
return oldValue;
}
}
// 结构性修改
++modCount;
// 步骤⑥:超过最大容量就扩容
// 实际大小大于阈值则扩容
if (++size > threshold)
resize();
// 插入后回调
afterNodeInsertion(evict);
return null;
}

为什么用异或计算hash

得到的值更加均匀

个人观点:补充一些,hashcode为int类型,4个字节32位,为了确保散列性,肯定是32位都能进行散列算法计算是最好的。 首先要明白,为什么用异或计算,二进制位计算,a 只可能为0,1,b只可能为0,1。a中0出现几率为1/2,1也是1/2,b同理。 位运算符有三种,|,&,……,或,与,亦或。 a,b进行位运算,有4种可能 00,01,10,11 a或b计算 结果为1的几率为3/4,0的几率为1/4 a与b计算 结果为0的几率为3/4,1的几率为1/4, a亦或b计算 结果为1的几率为1/2,0的几率为1/2 所以,进行亦或计算,得到的结果肯定更为平均,不会偏向0或者偏向1,更为散列。 右移16位进行亦或计算,我将其拆分为两部分,前16位的亦或运算,和后16位的亦或运算, 后16位的亦或运算,即原hashcode后16位与原hashcode前16位进行亦或计算,得出的结果,前16位和后16位都有参与其中,保证了 32位全部进行计算。 前16位的亦或运算,即原hasecode前16位与0000 0000 0000 0000进行亦或计算,结果只与前16位hashcode有关,同时亦或计算,保证 结果为0的几率为1/2,1的几率为1/2,也是平均的。 所以为什么是右移16位,个人觉得博主说的原因是一部分, 也有一个原因是右移16位进行亦或计算的结果中, (1)结果的后16位保证了hashcode32位全部参与计算,也保证了0,1平均,散列性 (2)结果的前16位保证hashcode前16位了0,1平均散列性,附带hashcode前16位参与计算。 (3) 16与16位数相同,利于计算,不需要补齐,移去位数数据 更多情况,hashmap只会用到前16位(临时数据一般不会这么大),所以(1)占主因

如何散列

直接进行hash取余操作,可能导致散列不均匀的情况(参与运算的只有hashcode的低位),最坏情况会形成一个单链表。所以对hashCode做了一定的优化,让高位也参与运算,使其更加平均,减少哈希碰撞,这样的操作叫做扰动

1
2
3
4
static final int hash(Object key) {
int h;
return (key == null) ? 0 : (h = key.hashCode()) ^ (h >>> 16);// 与自己右移16位进行异或运算(高低位异或)
}

这比在JDK 1.7中,更为简洁,相比在1.7中的4次位运算,5次异或运算(9次扰动),在1.8中,只进行了1次位运算和1次异或运算(2次扰动);

如何解决hash冲突

1.8之前,如果有冲突将值加入链表中,又叫拉链法

1.8之后,链表长度大于8,调用treeifyBin方法,会判断hashmap数组长度是否大于等于64,如果是则转为红黑树,以减少搜索时间,否则执行resize方法扩容

扩容条件是什么

大于容量*扩容因子(默认0.75f),loadFactor 越大数组越密,越少越稀疏。0.75是官方给出的一个比较好的临界值。threshold = capacity \* loadFactor,用来衡量是否需要扩容

扩容怎么实现的

  1. 在jdk1.8中,添加元素个数大于阀值时或者初始化时,就调用resize方法进行扩容;
  2. 每次扩展的时候,新容量为旧容量的2倍;
  3. 扩展后元素的位置要么在原位置,要么移动到原位置 + 旧容量的位置;

在putVal()中使用到了2次resize()方法,resize()方法在进行第一次初始化时会对其进行扩容,或者当该数组的实际大小大于其临界值(第一次为12),这个时候在扩容的同时也会伴随的桶上面的元素进行重新分发,这也是JDK1.8版本的一个优化的地方,在1.7中,扩容之后需要重新去计算其Hash值,根据Hash值对其进行分发,但在1.8版本中,则是根据在同一个桶的位置中进行判断(e.hash & oldCap)是否为0,重新进行hash分配后,该元素的位置要么停留在原始位置,要么移动到原始位置+旧容量的位置

resize源码解读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36
37
38
39
40
41
42
43
44
45
46
47
48
49
50
51
52
53
54
55
56
57
58
59
60
61
62
63
64
65
66
67
68
69
70
71
72
73
74
75
76
77
78
79
80
81
82
83
84
85
86
87
88
89
90
91
92
93
94
95
96
97
final Node<K,V>[] resize() {
Node<K,V>[] oldTab = table;//oldTab指向hash桶数组
int oldCap = (oldTab == null) ? 0 : oldTab.length;
int oldThr = threshold;
int newCap, newThr = 0;
if (oldCap > 0) {//如果oldCap不为空的话,就是hash桶数组不为空
if (oldCap >= MAXIMUM_CAPACITY) {//如果大于最大容量了,就赋值为整数最大的阀值
threshold = Integer.MAX_VALUE;
return oldTab;//返回
}//如果当前hash桶数组的长度在扩容后仍然小于最大容量 并且oldCap大于默认值16
else if ((newCap = oldCap << 1) < MAXIMUM_CAPACITY &&
oldCap >=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)
newThr = oldThr << 1; // double threshold 双倍扩容阀值threshold
}
// 旧的容量为0,但threshold大于零,代表有参构造有cap传入,threshold已经被初始化成最小2的n次幂
// 直接将该值赋给新的容量
else if (oldThr > 0) // initial capacity was placed in threshold
newCap = oldThr;
// 无参构造创建的map,给出默认容量和threshold 16, 16*0.75
else { // zero initial threshold signifies using defaults
newCap =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;
newThr = (int)(DEFAULT_LOAD_FACTOR *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);
}
// 新的threshold = 新的cap * 0.75
if (newThr == 0) {
float ft = (float)newCap * loadFactor;
newThr = (newCap < MAXIMUM_CAPACITY && ft < (float)MAXIMUM_CAPACITY ?
(int)ft : Integer.MAX_VALUE);
}
threshold = newThr;
// 计算出新的数组长度后赋给当前成员变量table
@SuppressWarnings({"rawtypes","unchecked"})
Node<K,V>[] newTab = (Node<K,V>[])new Node[newCap];//新建hash桶数组
table = newTab;//将新数组的值复制给旧的hash桶数组
// 如果原先的数组没有初始化,那么resize的初始化工作到此结束,否则进入扩容元素重排逻辑,使其均匀的分散
if (oldTab != null) {
// 遍历新数组的所有桶下标
for (int j = 0; j < oldCap; ++j) {
Node<K,V> e;
if ((e = oldTab[j]) != null) {
// 旧数组的桶下标赋给临时变量e,并且解除旧数组中的引用,否则就数组无法被GC回收
oldTab[j] = null;
// 如果e.next==null,代表桶中就一个元素,不存在链表或者红黑树
if (e.next == null)
// 用同样的hash映射算法把该元素加入新的数组
newTab[e.hash & (newCap - 1)] = e;
// 如果e是TreeNode并且e.next!=null,那么处理树中元素的重排
else if (e instanceof TreeNode)
((TreeNode<K,V>)e).split(this, newTab, j, oldCap);
// e是链表的头并且e.next!=null,那么处理链表中元素重排
else { // preserve order
// loHead,loTail 代表扩容后不用变换下标,见注1
Node<K,V> loHead = null, loTail = null;
// hiHead,hiTail 代表扩容后变换下标,见注1
Node<K,V> hiHead = null, hiTail = null;
Node<K,V> next;
// 遍历链表
do {
next = e.next;
if ((e.hash & oldCap) == 0) {
if (loTail == null)
// 初始化head指向链表当前元素e,e不一定是链表的第一个元素,初始化后loHead
// 代表下标保持不变的链表的头元素
loHead = e;
else
// loTail.next指向当前e
loTail.next = e;
// loTail指向当前的元素e
// 初始化后,loTail和loHead指向相同的内存,所以当loTail.next指向下一个元素时,
// 底层数组中的元素的next引用也相应发生变化,造成lowHead.next.next.....
// 跟随loTail同步,使得lowHead可以链接到所有属于该链表的元素。
loTail = e;
}
else {
if (hiTail == null)
// 初始化head指向链表当前元素e, 初始化后hiHead代表下标更改的链表头元素
hiHead = e;
else
hiTail.next = e;
hiTail = e;
}
} while ((e = next) != null);
// 遍历结束, 将tail指向null,并把链表头放入新数组的相应下标,形成新的映射。
if (loTail != null) {
loTail.next = null;
newTab[j] = loHead;
}
if (hiTail != null) {
hiTail.next = null;
newTab[j + oldCap] = hiHead;
}
}
}
}
}
return newTab;
}

HashSet如何检查重复元素?如何保证数据是不可重复的?

add()添加时,不仅比较hash值,还会使用equlas比较,HashSet的add()会调用HashMap的put()

底层就是利用HashMap实现的,在添加相同的key时会覆盖原有的value值,返回原有的value值,所以不会重复

部分源码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private static final Object PRESENT = new Object();
private transient HashMap<E,Object> map;

public HashSet() {
map = new HashMap<>();
}

public boolean add(E e) {
// 调用HashMap的put方法,PRESENT是一个至始至终都相同的虚值
return map.put(e, PRESENT)==null;
}

谈谈ConcurrentHashMap的扩容机制

1.7底层使用segment数组 + hashmap数组 + 链表

Java7 中 ConcurrentHashMap 使用的分段锁,初始化之后不可以扩容,默认值为16,也就是ConcurrentHashMap中有16个segment,理论上支持16个线程并发写,进行扩容时,实际是segment数组中的HashEntry进行扩容,为原来的2倍,这个时候不需要考虑并发,因为segment是持有独占锁的。

map7

1.8与hashmap一样,node数组 + 链表 / 红黑树

Java8 中的 ConcurrentHashMap 使用的 Synchronized 锁加 CAS 的机制。结构也由 Java7 中的 Segment 数组 + HashEntry 数组 + 链表 进化成了 Node 数组 + 链表 / 红黑树,Node 是类似于一个 HashEntry 的结构。它的冲突再达到一定大小时会转化成红黑树,在冲突小于一定数量时又退回链表。

JDK1.8 中为什么使用内置锁synchronized替换可重入锁 ReentrantLock?

  1. 首先在1.6中,synchronized实现了大量优化,会从无锁->偏向锁->轻量级锁->重量级锁
  2. 并不是每个节点都需要同步支持的,只有头结点需要,使用lock基于AQS每个节点都会继承来获得同步支持,无疑带来了巨大的内存浪费

谈谈反射

可以在类运行时获取类的信息,运行时解释:java文件编译后会变为class文件,而class文件会被jvm装载运行。

为什么匿名内部类要用final常量

生命周期不一致,局部变量存于栈中,当方法执行结束后,非final被销毁,而局部内部类的引用还存在,此时内部类在调用的时候就会出错,加了final约束了对象的强一致性,避免了此问题

扩展

更多内容可点击参照这篇文章

集合相关文章

谈谈你对JMM的理解

JMM希望屏蔽各种硬件和操作系统的访问差异,保证Java在各种平台下对内存访问都能达到一致的效果

解决多线程存在的原子性,可见性,和有序性的问题,JMM主要内容有以下几块

  • JMM的抽象结构。线程的所有操作必须于本地内存(私有的),不能操作主内存
    jmm1
    JMM的操作指令及其作用,从上而下有used,load,store,read,write,lock,unlock
    JMM2
  • happen-before原则。阐述可见性,有了这个原则我们的代码才不会发生重排序
  • volatile。解决可见性和重排。实现依据是内存屏障

谈谈Object object = new Object()

引用在方法区,变量在栈,对象在堆中
占多少内存?在64位系统中16个字节,只有一个对象头占内存,mark word占了8字节,类型指针(classpoint)占了8个字节

  • 启动了压缩指针 -XX:UseCompressedClassPointers 就是4个byte

new一个对象要经历哪些过程?

  1. 加载初始化类。查看对象所属的类是否加载到内存中,如果没有则通过对象所属的class文件加载到内存中
  2. 创建对象化。初始化完成后,在进行对象的创建工作

加载初始化类
类加载器收到请求,会将请求委托给父类(以此类推)只有当父类无法加载,子加载器才会尝试加载(可以保证全局唯一性)
该模型称为双亲委派模型

  1. 加载
  2. 验证(语义,操作)
  3. 准备(为静态变量分配空间)
  4. 解析
  5. 初始化(先父后子,静态变量赋值,执行static代码块)

创建对象

  1. 在堆中分配对象所需要的内存
  2. 对所有成员变量赋初值(方法区copy到堆赋值)
  3. 执行实例化代码

谈谈动态代理

动态代理有常见的两种实现方式,jdk代理和cglib代理
jdk利用了反射的机制
cglib利用的是asm框架,通过修改字节码生成子类来处理